文章出處:本站 │ 網站編輯:管理員 │ 發表時間:2019/3/22 9:57:40
2018年,業內人士普遍感覺到,中國吊裝行業在一片歡快祥和的環境中過得很幸福。反應最明顯的是吊裝施工企業和私人老板,一年下來,臺班不斷,吊車資源嚴重緊張。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吊裝人的心情,那毫無疑問是:累并快樂著!
而從起重機制造商而言,2018年的起重機市場絕對是一塊大蛋糕!國內汽車起重機規??偭拷?萬臺!但這并不意味著,每一家的日子都好過。但無論如何,吊友們最關心的還是產品的競爭力,以及自己購車和經營過程中,最適合自己的起重機產品。
其實不得不說,中聯還是比較老道的,無論在產品還是服務上,過去十年間,在起重機領域是唯一能和徐工較量一番的品牌。但是2015年“去工程機械化”的戰略布局,讓中聯在起重機研發上放緩了腳步,因此與徐工的差距被進一步拉大!但是從2016年下半年起,市場瞬間升溫,好在中聯及時調整策略,2017年開始加速搶道,先從量大面廣的25噸、50噸、80噸切入,隨后覆蓋全線產品,在產品上實施減配和統一外觀的策略,新品再加上價格、商務上的誘惑力,吸引了不少的老客戶重歸中聯懷抱,而且眼看著競爭同行緊貼著想上位,中聯勢必要寸土必爭,在2019年有一搏,相信會有精彩可觀。
但凡對起重機行業有所研究都會發現,最近幾年,徐工完全換了一套打法。叱咤江湖十余年的經典K系列已經成為吊裝行業的情懷。同樣,G一代產品在近三年的市場磨合中,顯示出了強大的統治力,而從市場反饋來看,徐工各方面的領先優勢正在進一步拉大!曾經低門檻的市場競爭,把這個行業老大也被拉得苦不堪言,所以這樣的教訓,對于徐工而言是刻骨銘心的。所以,徐工發狠勁瞄準德國一線品牌發力,僅僅從技術研發和制造優勢上,徐工毫無爭議的領先國內一大截。也就是說,國內其他廠家,和徐工已經不在同一競爭平臺上,因此不能用價格或者簡單的性能表來進行比對。但是徐工有點執著過頭了,同行都在打降配低價戰,偏偏徐工就信自己是對的,把大把大把真金白銀投在品質升級、服務升級上,讓一些想買徐工產品但又覺得價高的客戶們心理實在糾結。2019年價值戰和價格戰的對決,應該很好看。
作為一家1994年才涉足工程機械的民營企業,真正量產起重機也就十幾年,雖然比不上徐工75年的悠久歷史,但是三一從研發設計到生產制造,再到市場營銷,每個環節似乎都做的有板有眼。尤其近幾年,三一起重機在市場上的銷售政策非常靈活,一改以往以“品質改變世界”自居的面孔,和中聯賽著比產品配置、比價格、比促銷手段,在營銷花樣上做足了功夫。但是不得不說,在低價低門檻的政策下,三一能否把握好制造成本、資金流以及產品品質和安全性,至關重要,因為在起重機用戶群體中,很多人從事吊裝的年頭,比三一制造起重機的年頭還長,大家都會算這筆賬。一旦在產品上出現紕漏,就會很難收場?,F在已經有不少的聲音在說,三一服務“唱得不錯,做得不好”,2019年三一還會堅持這種做法么?
柳工和雷薩兩個品牌,雖然市場體量較小,但是既然堅守在起重機領域,所以也是一心向好發展,2018年1000臺左右的規模,只能說在夾縫中生存。想要實現逆襲,短期內難度還是很大的,但是越是這樣的處境下,兩家都期望通過更低的價格更低的配置來維持自己的發展,當然在產品研發制造上,也不敢有半點馬虎。通過對各家制造商的簡單分析,我們還是要落腳到吊裝用戶的發展和購機的選擇上。作為安全性要求最高的工程機械設備,選擇購買起重機的第一要素還是安全性。從長遠發展考慮,徐工起重機的安全性、耐用性、保值性和維護便利性,還是最值得信賴的;其次是中聯,畢竟在起重機領域打拼多年,產品的底氣還是有的;三一起重機這幾年在高品質和低端低價上出現定位上的搖擺,勢必會影響客戶口碑,但三一始終將客戶的注意力牽引到服務上,這點做法還是受到很多客戶的認可;另外,如果新入行或者把價格因素看的很重要,雷薩和柳工,也是可以考慮的。